关于征求《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313)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信息来源: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征集时间:[ 2022-02-01 00:00 ] 至 [ 2022-03-03 00:00 ] 状态:已结束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代拟《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313)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征集时间

2022年2月1日至3月3日

二、征集渠道

1.信函方式:将书面意见寄至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综合科(邮政编码:245000),并请在信封上注明《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313)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

2.电邮方式:将书面意见邮至263486022@qq.com;

3.网站征集渠道:在网站征集正文底部“发布意见”版块中直接留言。

三、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59-2355869;联系人: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综合科米鑫。

四、意见征集正文                     

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313)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皖发〔2022〕4号),进一步提高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强市战略步伐,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行动,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为建设“五个之城”积蓄强大动能。

二、发展目标

通过3-5年努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营业收入努力实现倍增,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有力。

——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0%,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整体水平持续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力争突破2.0%,推动一批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

——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实现“3313”目标,即:3个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培育超百亿元工业集团1户;5亿元以上企业30户以上。

区域制造业发展能级全面提升,力争徽州区、歙县制造业营业收入超200亿元,市高新区、休宁县超100亿元,黄山区、祁门县超50亿元,屯溪区、黟县制造业营业收入翻一番。到2025年,徽州区、歙县、市高新区、休宁县实现倍增;到2026年,屯溪区、黄山区、祁门县、黟县实现倍增。

——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增长10%以上,制造业利润率提升到6%左右,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培育+引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

1.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加大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鼓励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增加投资、新上项目。每年新增注册企业5000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左右。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每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左右、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下同)

2.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以上,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提升。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市力度,新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2家左右,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累计挂牌企业达到4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银保监局、市信投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每年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以上,鼓励各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国际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总部等。打造行业知名的领军企业,力争入围安徽省制造业100强企业达3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投资促进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九大新兴产业推进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坚持“龙头+配套”,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

4.推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围绕我市九大新兴产业布局,纵深推进“双招双引”,促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构建“多链协同”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发展生态,把新兴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和增长主动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3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软件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8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九大新兴产业推进组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主导产业培育。鼓励支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紧扣九大新兴产业,紧盯细分领域,集中发力、定向突破。屯溪区要重点发展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生物科技产业,黄山区要重点发展磁性材料产业、茶产业,徽州区要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数控机床和汽车零配件产业,歙县要重点发展电子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休宁县要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茶产业,黟县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五黑”和酒水产业,祁门县要重点发展电子电器产业、祁红产业,黄山风景区要重点发展文旅创意产业,黄山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要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医疗器械和健康养老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工商联、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九大新兴产业推进组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导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加大基础领域研究投入力度,每年滚动实施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工业强基”项目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进产业生态优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立重点行业产业链产销共需对接机制。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数字创意、绿色食品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1个左右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1个左右重大新兴产业专项、4个左右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的全链条培育,做长做宽产业链,积极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科创+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

8.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深耕“科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家为主帅、高级技术型人才为主力、政府为主责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每年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深入推进“双百双行”产学研合作系列活动,鼓励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关键技术,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者创新联合体,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提高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推进与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集聚效应。加强“三首”产品培育,每年培育首台(套)装备3个以上、首批次新材料2个以上、首版次软件1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黄山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坚持“数字+制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11.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需求场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每年滚动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5条以上。“点”上实施机器换人,“线”上打造数字化车间,“面”上培育智能工厂,每年培育升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2.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坚持“建平台、用平台”相互促进,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合作打造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企业级平台,探索建设新安医药、智能制造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提质扩面,每年新增上云企业200家以上,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企业6家以上;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业互联网素质培训。(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各通信运营商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坚持“品质+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13.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打造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支持企业每年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以上。完善以“定标率、贯标率、达标率、首检合格率”为基础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每年认定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以上。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质量标杆,积极争创省政府质量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企业创新设计体系,组织企业参与全省工业设计大赛,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每年培育升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以上。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大力发展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建成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15.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每年申报认定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5个左右、“三品”示范企业2家以上。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小企业博览会、工业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开展品牌推广;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坚持“集约+循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16.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控能耗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把好源头关口,严禁新增“两高”项目,严禁新增过剩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工程。每年争取5家左右企业进入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装备和服务供给能力。创造新需求、培育新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改造投入,构建绿色增长引擎。积极培育绿色制造系统供应商。通过技术改造、能力提升,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每年新增安徽省绿色工厂1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113”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执行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区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聚焦目标任务,强化部门联动,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主要负责人抓制造业的体制机制,细化行动方案,拉高工作标杆,对标长三角和省内先进地市,强化创先争优意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市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要素保障。依法依规推动土地、资本、政策向优质企业、产业、园区集中,将最优的资源配置给优质企业和项目。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大银企对接力度,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稳定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扩大市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激发现有基金活力,切实引导基金投向产业,充分利用市国有企业平台资源,促进国有企业由投融资平台向产业平台转型。(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黄山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支持商协会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协助行业管理、推动行业交流合作等工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做到为企优环境,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对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主动热情周到帮助解难题。全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深化涉企服务“一屏通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完善第三方服务实体经济机制,做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立牵引倒逼机制。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推广“亩均效益评价”,依法依规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区县和行业倾斜。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园土地容积率,鼓励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全面实行开发园区“标准地”制度。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依规用好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深入推进“五未”土地处置,探索实施新上重大项目先行用地政策,全力保障优质项目用地需求。以单位工业增加值控制目标倒逼能耗资源配置,推动优化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考核评价。建立“赛马”机制,实施月度监测、季度通报、年度考核,表彰先进,对考核排名靠后的进行通报约谈。具体办法由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市直相关部门,结合省行动计划评价制度和年度考核办法制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起草说明

关于《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115”行动计划(送审稿)》起草情况的说明

一、起草背景和依据

2022年1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动员部署会,会上传达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经信工作的批示精神,解读了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市制定本地行动计划。1月24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主动对标,积极作为”。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批示要求市经信局对标提出我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意见,专题研究。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我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研究起草《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115”行动计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提高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本目标,以省《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4116”行动计划》为依据,同时参考了《黄山市“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黄山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内容,充分结合我市实际,完成了《行动计划》(送审稿)的起草工作。

二、起草过程

《行动计划》从1月下旬开始构思起草,2月中旬完成初稿,两次召集局各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讨论修改,形成《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2月18日,以市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发文,征求各区县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及市直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共收到意见建议9条,完全采纳7条,部分采纳1条,未采纳1条。3月4日,召开由市发改、科技、经信、财政、地方金融监管、市场监管、数据资源管理等部门分管负责人参与的专家论证会,进一步听取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形成《行动计划》(送审稿)。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总体框架包括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系列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工业强市步伐,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五个之城”积蓄强大动能。

(二)发展目标

包括“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加”三个方面,力争通过3-5年努力,实现“3115”目标,即:年营业收入3个产业超200亿元,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培育超百亿元工业集团1户;5亿元以上企业达50户左右。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

(三)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共包括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六大行动,18项具体任务。六个方面框架参照省《行动计划》,18项任务中,将省第11项“系统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与第19项“催生推广新模式新业态”合并。

第一项重点任务,坚持“培育+引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包含3项具体任务。

1.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创意创新创业,加大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鼓励现有企业增加投资、新上项目。每年新增注册企业50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左右。每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左右。

2.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新增专精特新上市企业2家左右,实现“十四五”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以上目标;每年新增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2-3家,“专精特新板”累计挂牌企业达到40家左右。

3.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每年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5个以上,鼓励各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国际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与我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总部等。力争入围安徽省制造业综合100强企业达3家以上。

第二项重点任务,坚持“龙头+配套”,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包含4项具体任务。

4.推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着力培育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加工3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软件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80亿元。

5.加强主导产业培育。鼓励支持各地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屯溪区重点发展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生物科技产业,黄山区重点发展磁性材料产业、茶产业,徽州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数控机床和汽车零配件产业,歙县重点发展电子核心产业、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休宁县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茶(菊)产业,黟县重点发展“五黑”和酒水产业,祁门县重点发展电子电器产业、祁红产业,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医疗器械等。

6.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加强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每年滚动实施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工业强基”项目2个以上。

7.推进产业生态优化。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汽车电子、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数字创意、绿色食品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建设1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1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4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的产业链培育。

第三项重点任务,坚持“科创+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包含3项具体任务。

8.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深耕“科创+”,培育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每年认定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9.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深入推进“双百双行”产学研合作系列活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关键技术。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者创新联合体,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提高到50%以上。

10.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入推进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集聚效应。加强“三首”产品培育,每年培育省首台(套)装备3个以上、首批次新材料2个以上、首版次软件1个以上。

第四项重点任务,坚持“数字+制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包含2项具体任务。

11.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突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每年滚动实施3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5条以上,培育升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5家以上。

12.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合作打造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新增上云企业200家以上,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6家以上;每年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业互联网素质培训300人次以上。

第五项重点任务,坚持“品质+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包含3项具体任务。

13.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革命。支持企业每年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5项以上,认定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以上。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质量标杆,积极争创省政府质量奖。

14.加快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每年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以上。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建成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个以上。

15.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每年申报认定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培育“安徽工业精品”5个左右、“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家以上、“三品”示范企业2家以上。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第六项重点任务,坚持“集约+循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包含3项具体任务。

16.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把好源头关口,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禁新增过剩产能,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7.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工程。每年争取5家左右企业进入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引导企业加大绿色化改造投入,通过技术改造、能力提升,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

18.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每年新增安徽省绿色工厂1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培育一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

(四)保障措施:《行动计划》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建立牵引倒逼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2022-03-04 10:33

    2022年2月1日, 我单位就《黄山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3313)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开展了意见征集,其中通过政府网站共征集到网民意见0条,通过其他途径(报刊、信件、电话等)征集16条。其中采纳14条,部分采纳1条,不采纳1条。采纳和不采纳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反馈单位 意见建议 采纳情况 备注
1 休宁县 第4项“加强主导产业培育”中“休宁县要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产业、茶产业”建议修改为“休宁县要重点发展汽车配件产业、茶(菊)产业”。 采纳  
2 市发改委 第8项“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议增加“工程研究中心”。 采纳 专家论证会
3 市科技局 第1项“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左右”建议修改为“25家左右”。 采纳  
4 市科技局 第3项“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中“力争入围安徽省制造业综合100强企业达3家以上”是“制造业百强”还是“制造业综合百强”建议核实。 采纳 专家论证会
5 市财政局 第2项“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数据目标要有完成周期时限要求,其他措施均已标注实现的周期。 采纳 专家论证会
6 市财政局 建议将“(二)、强化要素保障”中“扩大市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修改为“统筹集中资金落实新型工业化等惠企政策,结合财力状况逐步扩大支持制造业发展资金规模。” 部分采纳  
7 市财政局 保障措施第(二)点关于基金的表述建议增加“切实”强化基金的项目整合、投资撬动能力。 采纳 专家论证会
8 市财政局 第5项增加“各区县、市高新区根据各自特点,针对上述产业出台相关规划或配套政策措施”。 采纳 专家论证会
9 市财政局 第7项“1个左右”表述不妥。 采纳 专家论证会
10 市市场监管局 第9项、第10项增加中国计量大学。 采纳  
11 市市场监管局 第13项建议修改为“支持企业每年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5项以上”。 采纳  
12 市市场监管局 第15项增加每年推荐申报皖美品牌示范企业3个以上。 采纳  
13 市商务局 市商务局:“三、重点任务”“(五)坚持“品质+品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15.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中去掉市商务局。 不采纳  因组织企业参加展览、展会开展品牌推广与市商务局职责相关,故将市商务局列为“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的责任单位之一。
14 市生态环境局 建议将第16条中“严禁新增‘两高’项目,严禁新增过剩产能”的表述与省里文件保持一致。 采纳  
15 黄山信保投资控股集团 在“四、保障措施(二)强化要素保障”中增加:“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采纳  
16 市农业农村局 将“着力培育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3个200亿元产业集群”修改为“着力培育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加工3个200亿元产业集群。” 采纳  




                                                                               市经信局     
                                                                             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