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改革案例】祁门县:聚焦亩均效益目标,激活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案例介绍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祁门经济开发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围绕电子设备制造、精制茶制造、木材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聚焦功率半导体核心产业方向,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配置、深化创新驱动等系列举措,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能级提升,让“亩均论英雄”改革成为推动祁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4年,祁门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28.84万元/亩,亩均工业经营收入334.37万元/亩,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至1.0以上。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筑牢集约发展根基
高标准建设产业载体。围绕电子设备制造首位产业,全力实施电子产业园“向山要地”工程,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要求,合理确定产业载体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等管控指标,落实容积率下限控制要求。谋划实施电子企业科技孵化器、祁门新型电子元器件科创基地、低碳科创园等产业载体,全面推进“工业上楼”模式。截至2024年底,电子产业园新建成标准化厂房47栋,总建筑面积32.9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容积率达1.35,其中新型电子元器件科创基地、低碳科创园等项目容积率均超1.5。集约配套服务设施。对园区各业态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和集约建设,共享共用研发楼、综合办公楼、员工食宿中心等综合配套设施。目前祁门经开区已统筹建设后勤保障基地、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宿舍、园区职工食堂、科研中心等综合配套,容积率均在1.1以上。
(二)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精准化准入机制
严把项目准入关。立足开发区产业基础,精准定位产业赛道,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招引力度。充分论证新增产业项目发展前景,强化项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据省级以上开发区项目入园亩均标准对亩均产值、税收、投资强度等进行严格约定,从源头上把控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业聚集度。2024年,陶芯科半导体、双翔电子、祁鼎电子等电子电器企业实现投产入规,同年新签约项目9个,协议资金33.9亿元。10亿元工业母机迪柚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项目实现攻坚突破,项目一期总投资3亿元,2027年全面达产后拟实现产值约3亿元、纳税近2000万元,对完善园区产业生态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另有突飞全场景智能电连接制造、威格仕五金制品生产制造、华峰150万只键合工艺系列模块等项目成功签约,逐步提升园区企业在高端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优质服务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程序最简、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项目全生命周期驻企服务,县委主要领导开展“祁芯夜话”活动,面对面听取解决企业诉求22个。在我市首创“周四集中服务日”工作机制,结合“店小二”包保全覆盖,全年开展走访企业850余人次,收集解决企业反馈问题52个,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牵头制定《祁门县乡镇助企招工激励办法》,组织召开“新春企业用工招聘座谈会”“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等活动,为企输送650余人,协助园区企业完成融资2.99亿元。
(三)深化创新驱动,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祁共建技术转移(创新)中心,发布专家库成员名单21人,涉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先进装备等领域。依托“科创安徽”平台,协助园区企业与省内高校智库科创资源深度合作,加速企业“智改数转”步伐,逐步引导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方向发展,提升经开区科技竞争力。2024年,园区企业新增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5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诊断,陶芯科半导体公司“覆铜陶瓷基板项目”入选全省企业典型创新案例,祁门经开区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度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14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4家企业获批省级智能工厂,9家企业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筑牢园区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聘请“环保管家”“节能助手”协助企业开展碳排、能耗双降工作,格瑞特电子有限公司以“引入第三方投资,分享节能减碳收益分成”的方式,开展了企业净化电网节能技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2024年祁门经开区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38%。
(四)加大“腾笼换鸟”力度,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以亩均效益为导向,强化土地供后监管,全力推动低效闲置用地再开发再利用,把盘活闲置土地、厂房与招商引资工作深度结合。建立低效闲置用地“一企一册”,通过国企收储、法院拍卖、资产转让等多元化方式,2022年以来共处置低效用地11块,合计面积360.18亩。完善园区产业配套。新增祁门新型电子元器件项目B区标准化厂房2.26万平方米,新建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电镀中心。正在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谋划实施产城融合项目。资源要素精准供给。将园区存量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聚集,全面保障东景合五行相生茶瓷融合发展、黄山博威金属新材料铜铝铸件、和泰汇CNC精密加工生产等新入园项目以及众森木业年产70万张生态板改造项目落地,积极为企业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强化亩均效益评估。持续落实“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分档定级工作,2023年度评定A类8户、B类21户、C类15户,按照“A类企业做大做强、B类企业提档升级、C类企业改造提升、D类企业倒逼退出”原则,进一步引导企业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增强企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与内在动力。
二、取得成效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祁门经济开发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围绕电子设备制造、精制茶制造、木材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聚焦功率半导体核心产业方向,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配置、深化创新驱动等系列举措,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能级提升,让“亩均论英雄”改革成为推动祁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4年,祁门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28.84万元/亩,亩均工业经营收入334.37万元/亩,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至1.0以上。截至2024年底,通过“工业上楼”,电子产业园工业用地容积率达1.35,电子产业园已投产企业亩均税收为32.99万元/亩。
三、推广价值
(一)推广价值
通过“工业上楼”“向山要地”等模式,为土地资源紧缺地区提供了破解“用地难”的示范路径。通过“一企一册”分类处置、国企收储、市场化转让等方式盘活低效用地,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为传统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提供可操作方案。
从项目准入到投产运营的全流程服务(如“周四集中服务日”“祁芯夜话”活动),结合精准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半导体、智能制造),有效优化产业结构,验证了“精准招商+精细服务”模式的实效性。
通过“环保管家”“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手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契合“双碳”目标下园区绿色发展的普遍需求。
从《乡镇助企招工激励办法》到“春风行动”招聘会、融资对接服务,形成“土地+人才+资金”政策包,系统性解决企业发展痛点,为其他地区统筹政策资源提供参考。
(二)适用推广范围
产业集聚型开发区:尤其适合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土地集约需求高的产业园区,可借鉴“工业上楼”“标准化厂房集群”模式提升容积率。
资源约束型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中小城市或山区开发区,可复制“向山要地”工程、低效用地处置经验,破解用地瓶颈。
传统工业转型区:对老旧工业园区或传统制造业集中区,可推广“腾笼换鸟”策略和“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祁门县科技商务工业信息化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