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798121388/202202-00017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公民,企业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 2022-02-18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市经信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谋划

作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2-02-18 14:42 信息来源:黄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阅读次数:

2021年,市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深耕“科创+”,锻造产业链,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突出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和调度、企业入规培育、重点项目谋划和建设、“双招双引”、产业创新等重点工作,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

一、2021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截至2021年底,全市57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70.8亿元,同比增长1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较全省高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高于市政府年度目标任务(8.5%)3.6个百分点,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

1.重点企业支撑明显。87户“市级队”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7.5%,占全部规上工业43.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6个百分点,继续发挥“头雁”领跑效应。

2.重点产业稳步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9%,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7个百分点。

3.工业用电支撑有力。累计工业用电2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增速居全省第6位。

4.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工业入库税收22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部税收27.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21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居全省第12位。

5.工业投资稳步提升。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5%,较全省高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6位;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0.7%,较全省高2.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7位。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突出创新引领。聚焦产业创新主战场,支持创新平台建设。2021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新产品12个、“安徽工业精品”6个、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个、首批次新材料2项、首版次软件1项。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3家、“安徽工业精品”39个、工业设计中心11个、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安徽省新产品62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1个、首批次新材料3个、首版次软件2个。

2.壮大企业主体。立足壮大企业主体规模,加强企业培育,促进提质增效。2021年,新增规上企业55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省高成长型小微企业3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获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6家。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11家、市“专精特新”企业169家(2021年拟认定23家正在公示)、省高成长型小微企业1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4家、“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27家。

3.推进项目建设。围绕绿色食品、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2021年实施工业重点项目354个,总投资185.07亿元,完成投资112.72亿元。滚动至2022年续建项目182个,剩余投资额73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62个,滚动至2022年续建项目136个,剩余投资额48.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6个。摸排工业后“三未”用地64宗、2650.27亩,完成处置48宗、1699.1亩;完成“腾笼换鸟”企业24户。

4.强化双招双引。聚焦数字经济、绿色食品、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开展补链强链延链行动。多次赴杭州市开展考察学习和产业招商,与合肥市、杭州市开展产业合作对接活动。2021年,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共引荐项目2个:天马纺织年产3万吨粉末涂料、年产1万纱锭生产及纺纱技术开发中心项目入驻歙县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48亿元,当年到位资金1050万元;沃马轴承有限公司年产3亿套特微型轴承项目入驻黄山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5亿元,当年到位资金4500万元。2021,全市新签工业项目237个,协议投资额218.9亿元,到位资金73亿元、同比增长26.1%。

5.精准服务企业。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和“千名干部驻企(项目)服务”工程,“一对一”上门对企业开展“零距离服务”。2021年,我局牵头的5支服务队协调解决5家企业反映的政策辅导、项目申报、人才引进等诉求9个,诉求办结率100%。

二、2022年工作谋划

总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聚焦数字赋能、科技创新、技改升级等发展路径,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切实稳住增长“基本盘”、打好转型“攻坚战”、增强科技“牵引力”,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力争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双招双引,着力扩大总量。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围绕我市九大新兴产业布局,编制完善产业“双招双引”方案,积极关注杭州市及长三角地区有关产业转移扩张情况。实施路径上,强化“四个围绕”,即围绕与杭州市产业链配套抓招商、围绕打造我市产业链抓招商、围绕做强做大“专精特新”企业抓招商,围绕贯彻“亩均论英雄”评价工作、开展“腾笼换鸟”抓招商。工作安排上,元月19日,应祁门县胡梅元县长邀请,杭州市经信局曹勇前副局长刚刚带领新华三有限公司7名技术人员,来祁门邦耀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供应链合作对接。我局拟于2月份赴杭州市经信局进行拜访,同步开展考察学习和产业招商;今年拟再组织开展黄山与杭州、合肥等地产业对接活动。

二是抓运行监测,稳定增长预期。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模式,协调统计、电力、税务、金融等部门建立“大运行”工作机制,对比分析工业用电量、增值税和各项效益指标,提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的及时性、针对性,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开展小微企业、新建企业产值、收入、税收、项目建设等情况摸排,更新完善规上工业企业入规培育库。

三是抓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实施“机器换人”,滚动实施150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00个以上。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升级为主攻方向,牵头做好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开展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容积率,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推动资源要素差别化、市场化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四是抓工业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编制实施2022年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充实完善工业项目库,形成动态储备、滚动发展的项目运行机制。健全市、县、园区三级调度服务机制,按月调度工业项目“投产达产”情况,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积极对接国家、省最新产业政策,及早做好国家、省项目申报准备,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资金奖补范围。

五是抓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深耕“科创+产业”,培育创新主体,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新认定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举办行业性、专题性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力争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省级新产品6个以上。开展省“三首”产品认定工作,力争认定首台套技术装备3个以上,首批次新材料1个以上。支持企业参与、主导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六抓数字赋能,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5G商用步伐,协调推进5G站点建设,加大5G场景应用示范试点,深化产业领域应用。引导企业以“互联网+”赋能生产,推进企业上云,力争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6家以上,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以上。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提升,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建立项目库,协调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七是抓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制造。把好源头关口,严控“两高”项目,严禁新增过剩产能。鼓励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省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家以上。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5个以上,指导8户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进高耗水行业企业提升用水效率,力争2户重点企业完成省级节水型企业创建。

八是抓为企服务,促进环境优化。持续推进工业领域“四送一服”工作,全面提升驻企(项目)服务水平,及时了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具体问题,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坚决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落实园区代办制,千方百计为企业在用地、用电、融资、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创造条件,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