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以来,黄山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力拼搏,战疫情、稳产业,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2022年,555户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工业占GDP比重23.4%;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3%,增幅居全省第11位。
一是坚持“科创+产业”,提升发展能级。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工业设计中心3家;新增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项,首批次新材料1项、首版次软件1项;6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认定为“安徽工业精品”;10项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新产品;2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实现我市中国专利奖零的突破。
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推进“双进双产”。持续完善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库,成立专班对全市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展调研,推进在建项目按序时进度完成投资,尽早投产达产。1-12月,全市在建重点工业项目363个,总投资205.6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95.6亿元,完成投资71.4亿元。
三是聚焦企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1家,其中新建企业1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总数实现翻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省级冠军专精特新企业19家、122家、10家。
四是推进智改数转,强化数字赋能。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培训暨场景赋能供需对接活动,培训600余人次。组建黄山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队伍,对接服务企业100余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9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14家、上云企业200家;新建5G基站1004个。
五是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一是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为重点,构建我市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体系,谢裕大茶叶股份等4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绿色工厂18家。编制《黄山市2022年工业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列入导向计划项目16个,完成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12个。
六是推进双招双引,扩大总量规模。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园区、企业常态化合作。2022年赴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21次、拜访企业45批次,累计接待企业及高校来黄洽谈合作31批次106人次。2022年,全市新签制造业项目268个,协议投资额219.8亿元。
七是落实扶持政策,开展精准帮扶。落实驻企服务专班和市领导重点联系在谈项目工作机制,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和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包保服务机制,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优环境、稳经济”等工作,全市共为755家企业解决难题932个。举办产业供需对接活动11场,参与企业近300家,极大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产品配套率。
二、2023年工作谋划情况
2023年,我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一改两为”要求,进一步转作风、提效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项中心工作,按照“优存量、提质量、扩增量”的原则,深入谋划落实“五个一批”(规模扩张一批、技改提升一批、规上培育一批、低效处置一批、招引落地一批),切实稳住增长“基本盘”、打好转型“攻坚战”、增强科技“牵引力”,奋力推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为倾情倾力打造“五个之城”、高标准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抓运行监测,稳定增长预期。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分析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围绕年度预期目标,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指标的运行监测,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更新完善规上工业企业入规培育库,持续开展小微企业、新建企业产值、收入、税收、项目建设等情况摸排,力争全年新增入规企业50家以上。
(二)抓集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滚动实施150个以上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00个以上。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突出绿色生态发展定位,围绕税收贡献的现实要求,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加大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项目招引力度。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开展工业后“三未”土地清理,落实工业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推动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更多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配置。
(三)抓工业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编制实施2023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充实完善工业项目库,形成动态储备、滚动发展的项目运行机制。健全市、县、园区三级调度服务机制,按月调度工业项目“投产达产”情况,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积极对接国家、省最新产业政策,及早做好国家、省项目申报准备,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盘子。
(四)抓科技创新,强化发展质量。支持企业创建、升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新认定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积极推进“科创+”,广泛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促进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力争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省级新产品10个以上。 开展省“三首”产品认定工作,力争2023年认定首台套技术装备2个以上、首批次新材料1个以上、首版次软件1个以上。支持企业参与、主导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五)抓数字赋能,提高智能化水平。加快5G商用步伐,协调推进5G站点建设,加大5G场景应用示范试点,深化产业领域应用。引导企业以“互联网+”赋能生产,推进企业上云,力争新增5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提升,力争新增通过国家两化融合标准评定企业6家以上,实现上云企业200家以上。
(六)抓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制造。把好源头关口,严控“两高”项目,严禁新增过剩产能。鼓励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省绿色工厂,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户以上。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5个以上。
(七)抓为企服务,促进环境优化。推深做实驻企(项目)服务工作,督促联系包保服务专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难点堵点问题。梳理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对接活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安徽省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等资金奖补。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涉企保证金等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