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78号建议的答复
何健代表:
您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皖南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上海在皖南一带建设了以生产常规兵器为主的后方工业基地和一批军工企业。这些“小三线”军工企业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陆续开展搬迁,大量遗留的原军工企业遗址成为了我市宝贵的文化资产,是“小三线”历史研究和工业旅游的重要平台和资源。
为充分发挥黄山文旅资源和徽州文化优势,重点从开展资源普查、加强挂牌建档、深化融合发展、传承“三线”精神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皖南“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1.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小三线”工业遗产家底。加强“小三线建设”遗址遗迹进行摸底调查,上世纪上海等地在黄山市建设各类“小三线”共有13处,目前市域仍遗存7处小三线工厂,其中屯溪区2处(上海向东器材厂、红光材料厂),黄山区1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医用缝合线厂),其他四个县总计4处。2018 年,黄山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 10 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将红光材料厂 15 幢建筑列入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
2.加强挂牌建档,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深入挖掘黄山市境内小三线建设时期工企业遗产,建立黄山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完善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2019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组织新安丝绸厂申报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2022年在全市开展工业遗产全面摸底工作,共7户企业上报省工信厅列入工业遗产项目信息资源库。其中歙县2户(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黄山市歙县街源水电站)、休宁县3户(吴鲁衡罗经老店、休宁新光金属材料厂、店村组茶厂)、祁门县2户(祁门茶业改良场、三堡地下开采遗址)。积极谋划黄山市红光厂历史风貌片区提升项目, 向上争取2023年城市更新专项资金500万元, 对红光厂内15栋黄山市特色历史建筑及片区风貌进行保护性修复。
3.深化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创意产业。在全市倡导全域旅游理念下,在自驾游、乡村游的趋势和背景下,“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人文、建筑等元素,与周边的山水资源互为补充,是我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开发建设小三线创意小镇,可以培育成为我市文旅产业的一张新名片。发挥数字创意的集聚效应,以“小三线”军工企业遗址为平台载体,依托旧时兵工基地和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创意创新手段,培育引进影视摄影、文化旅游、精品民宿、素质拓展以及传统手工业体验等业态形式,加强工业旅游、文旅等产业融合力度,以资源带动经济,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创意产业。
4.传承“三线”精神,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小三线建设体现了红色教育精神,军工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开发价值,可以用三线精神鼓舞人、激励人,营造更加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创业氛围和风尚。深度挖掘三线红色遗址资源的文化内涵,结合徽文化“淳朴自然”和“富有进取的创新意识”等特点,通过打造综合性文旅产业发展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5.结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新路径。黄山振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铝电解电容器博物馆是我市首家工业博物馆,再现了当年电解电容器人筚路蓝缕的“拓荒”历程以及那段激情岁月里的“三线精神”。2023年,工信部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中华版本普查,推荐本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版本资源丰富的工业遗产项目单位和工业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参与普查,我局立即通知相关企业积极参与。民办工业博物馆的建设,为“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提供了新路径,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之中。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继续推进皖南小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增强小三线工业遗址开发利用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办复类别:A
联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系电话:235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