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53号建议的答复
毕海鹏代表:
您在第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梯度化培育优质企业群体,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家,申报通过率78.6%。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7家。
二、主要措施
1、推进梯度培育,加快数字赋能。一是贯彻实施《安徽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开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政策咨询服务全覆盖工作,通过“全面梳理政策、集中集中宣贯、入企解读政策、辅导政策落地、收集政策建议、强化延伸服务”等工作举措,系统性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积极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根据企业规模、企业类型、发展阶段的不同,采取“点、线、面、体”结合的方式分类施策,“点”上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线”上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上通过“一区一业一样板”推动区域数字化,“体”上完善数字化的支撑保障和体系建设。三是建成黄山市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黄山市5G工业互联网企业服务中心,组建黄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征集首批服务商21家,全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60余人,开展数字化转型集中对接和上门咨询服务,累计培训数字化人才1800余人次。
2、加大创新投入,鼓励成果转化。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鼓励战新、高技术企业做大做强。2024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2家、在库企业累计达到 20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8%;新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1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6家,累计达446家,同比增长15.84%;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0家,同比增长22.3%;昌辉汽车、新诺精工成为安徽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二是持续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2023年以来,已圆满完成17家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6家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清零工作,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2.2%,居全省第三,研发活动覆盖率62.0%,居全省第四。出台新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探索创新券的推广应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2024年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76.52亿元,登记科技成果88项,同比增长60%。开展两场“双创汇”活动,高校路演13项科技成果,发布8个技术需求,10个项目现场签约。组织10余家企业赴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参加“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2024年达成校企合作金额超9000万元,同比增长超70%。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24年我市共备案省级“科技副总”15名,累计选派27名市级科技副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0余项,协助企业引进科技人才20余名,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3.3亿,协助申请各类专利及软著70余项;累计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项目25项,带动社会投资近1.6亿元。
3、坚持引育培育,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大力推行“以赛促培”“以赛促训”,我市2名选手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1金1铜,在全省独占鳌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获奖选手通过人才引进方式留黄工作。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征集项目515个,签约项目55个,协议投资额71.8亿元。二是强化高校毕业生招引,面向30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展人才专项招聘,赴安师大、皖南医学院等“送考进高校”7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0名。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系列活动,创新打造“生临企境”活动品牌。三是全面摸排外来常住人口中的高层次人才,梳理并建立超400人的“新黄山人”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建立1100余人的黄山籍旅外专家人才库,健全跟踪服务机制,落实联系包保制度,通过常态化沟通联络与重点时段精准对接相结合,为旅外人才服务家乡建设搭建平台;用好黄山学院280余名博士资源,遴选在校博士组建博士服务团20个,通过需求对接、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就业实习等形式,搭建人才、企业双向选择平台。
4、保护知识产权,推动质量提升。一是制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培育计划,明确培育目标和任务。积极引导和鼓励本地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拓展业务范围,向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领域延伸。建立机构评价机制,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核、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信用评价,对服务不规范、信誉不良的机构进行整改或淘汰。二是印发《黄山市质量强市建设2025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质量强链推进质量强基赋能工程。指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协调多方优势资源与企业对接,联合开展质量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构建产业链质优产品矩阵。发挥黄山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计量检定测试所职能,积极开展质量技术帮扶,解决各类质量问题。
5、优化政务服务,增强企业信心。聚焦利企便民,持续优化服务,着力打造政务服务领域一流营商环境。完成了市政务服务大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及综合窗口模块化改革,按照将个人、法人办事窗口相对集中的原则设置办事模块,二楼设置“为企服务有温度”模块,包含工程建设、企业登记、交通运输等综合窗口。设置“企呼我应”洽谈区,方便政企洽谈、企业间对接和涉企项目展示,探索将金融咨询、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与企业登记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大厅,为企业提供咨询、会商、帮办、代办、办理于一体的一站式、集成式、增值化服务,2025年已服务项目 17个。在全面实施“预约办”的基础上,推出“假日办”工作机制,解决办事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问题,今年以来已提供服务近2500件次。涉企服务窗口提供服务 1138件次。完成“免申即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条件库”、“市场主体画像库”,完成企业信用信息对接,辅助部门快速审核;建设“即申即享”线上申报渠道,优化升级批量审核功能,2025年,我市通过平台兑现奖补资金2050.1万元,惠及企业191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黄山市促进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推动实施跨部门产业资金,提高扶持企业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聚焦重点、精准帮扶,对企业数字化改造、创新平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积极推荐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国家、省各类荣誉认定及专项资金扶持,不断夯实企业软实力,力争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
2、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积极开展科技企业双招双引,注重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优化创新生态,针对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薄弱、创新需求不足等问题,开展研发能力诊断与需求摸排,引导企业提前布局研发场景,明确重点企业培育节点。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培训力度,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征集发布,适时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力促需求与成果有效适配。积极推行“科技副总”校企合作机制,促成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
3、强化人才要素供给。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借鉴省市工作经验,对“迎客松英才计划”和产业专项引育政策进行修订完善。结合全市人才需求特点,按照分层分类、可比可评、通道清晰的原则,建立并严格执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特殊人才认定办法,破“四唯”、立“新标”,进一步强化人才贡献度标准,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集聚更多实用管用优秀人才。围绕“新黄山人”,建立“新黄山人”人才专家库,将新黄山人中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协会服务管理,积极引导协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旅外黄山籍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搭建合作平台,做好服务保障,完善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吸引更多旅外专家人才服务家乡发展。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黄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系电话:235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