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政协黄山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26号提案的答复
签发人:汪岩
九三学社黄山市委:
贵单位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搭乘“智改数转”赋能“专精特新”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专精特新赋能数字化转型情况
2024年我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3家,申报通过率78.6%。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97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企业120家;获认定省级智能工厂1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43家;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2个(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徽州经济开发区),省级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1个(永新股份全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6个(华绿园、华惠、富乐、锦峰、小罐茶和中创精密),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46家,520家企业通过评价登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新增数字化改造企业165户,目标完成率122.22%;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414户,实现率66.67%。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推进梯度培育,加强政策支持。贯彻实施《安徽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坚持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建立后备企业培育库,目前纳入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企业1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企业6家。加大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对数字化转型领域支持力度,将数字化转型列入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市级层面,正式出台《黄山市促进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支持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按企业设备购置及安装、软件购置、网络建设等软硬件投入不超过15%补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黄山区、黟县、休宁县、歙县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如黄山区将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全区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奖补政策、黟县对购置信息管理系统设备费用给予15%的补助、祁门县出台《祁门县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组建专业队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不断优化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线上建成黄山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并获评2024年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汇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44家,累计注册企业530家,提供523个应用产品,接入10386台生产设备。线下组建黄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队伍,服务商资源池首批21家,全市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达100余人。依托资源池和服务专员队伍,在全市巡回开展数字化转型集中对接和上门咨询服务,先后举办“5G+工业互联网”培训、“工业互联网巡回大讲堂(黄山站)”、全市数字化转型暨工业互联网平台供需对接会、“百园万企数字化转型江淮行(黄山站)”等系列赋能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资源、送服务,累计培训1800余人次。完成21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基于企业自身现状及目标制定诊断报告,明确数字化转型路线及方案。
三是强化分类分级,推动智改数转。一是正式印发《黄山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方案》,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成效三个维度建立分类分级评价体系,对全市规上企业和部分具备条件的规下企业进行数字化分类分级评测,根据评测结果,将企业数字化水平分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类,不同类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类分级制定转型路径,引导企业循序渐进实施智改数转。截至目前,已组织181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分类分级评测工作。二是制定《黄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诊断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企业自主报名、区县审核推荐、市级汇总建库”的方式,建立数字化诊断企业库。入库企业自主选择优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数字化诊断工作。通过“诊断-跟踪-服务-实施”的闭环模式,推进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截至目前,已完成21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三是推广联合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服务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规下数字化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活动,累计600余家规下企业使用软件服务包。通过软件服务包推广应用,助力一批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轻量化数字化转型。
四是完善设施建设,夯实底座基础。一是全力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和应用创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5G基站5685个、10G-PON端口数28242个,工业园区均实现5G网络和千兆光网全覆盖,我市成为安徽省内首批千兆城市之一。黄山联通服务的小罐茶5G智能工厂成功入选2023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和2024年国家5G工厂名录,黄山电信中创精密智能制造工厂项目获第三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黄山“大位”智算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成为黄山市首个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二是推进软件园建设,以文创小镇作为软件园一期(约5000平方米),围绕软件企业办公需求,完成小镇B1#楼、B12#楼及A2#楼改造并投入使用;以中安科创城作为软件园二期(约30000平方米)承载区,主要为中安科创城A#楼、B#楼及E#楼部分区域,项目总投资1亿元,打造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和基金投资于一体的软件产业综合发展区,均已正式开园。软件园已培育集聚云海大数据、华数科技、智慧城市信息科技、方舟圣华文化科技等40家软件企业,国家高新企业4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知识产权148项。
五是持续引育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我市持续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住房和生活补贴274.88万元;市人社局牵头深入推进“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为76家包保企业解决用工6000余人;2024年以来,全市举办线下招聘会2120场,达成就业意向4.13万人次;开展直播带岗、入企探岗活动154场,提供岗位1.5万余个。组织723家次企业赴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72场,推荐岗位11005个次,达成初步意向4974人;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第三届大赛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能源和汽车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八个领域,征集到515个优质创业项目,签约项目55个,协议投资额71.8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贯彻落实《黄山市促进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推动实施跨部门产业资金,提高扶持企业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聚焦重点、精准帮扶,对企业数字化改造、创新平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积极推荐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国家、省各类荣誉认定及专项资金扶持,不断夯实企业软实力,力争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
二是分类分级推动企业智改数转。根据评测结果,针对智能化企业(基础较好),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打造智能工厂标杆。支持龙头企业向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分享数字化经验,共享数字化平台资源,带动全链条数字化水平跃升,实现产业集群整体效益最大化。针对数字化企业(局部数字化),支持企业围绕核心产品和生产流程进行深度数字化改造。加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建设投入,围绕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控和质量追溯等环节模块分步实现管理闭环。针对信息化企业(起步阶段),聚焦企业财务、办公、生产排期等关键环节,利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SAAS软件工具等为企业提供简易、低成本的数字化应用,帮助企业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升沟通协作效率。遴选一批实施快、成效好、易复制、能推广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通过现场参观、座谈交流、媒体推介等方式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对标提升。
三是不断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线上优化平台功能。加快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提升,重点开发供需对接、产教融合、政策申报等专用模块,引导企业加快上平台用平台进度,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吸引力。支持屯溪区工业母机平台、祁门县服装产业大脑等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链接。线下提升服务能力。扩大黄山市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资源池规模,积极培育徽扬物联、罗米测控等本土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员队伍,支持服务商企业通过“先使用后付费”“先开发后合作”模式与制造业企业进行合作。
四是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氛围。结合“百园万企数字化转型江淮行”活动,组织优质服务商进园区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培训、送人才等活动,组建数字化转型专家智库,在全市8个园区建设“园区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打造属地化服务能力。确保2025年底实现全市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下重点行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黄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联系电话:0559-2320455
2025年6月16日